作者:黃啟權
里坊制度的主要原則是:中心布局原則、對稱安排原則、方塊居住原則、市場固定原則和市民宜居原則。盡管這些原則國內諸多城市都曾運用,但最為難得的是“三坊七巷”不僅全面的實施,而且千年至今依然基本地保存下來,這正是彌足珍貴之處。
一、 中心布局原則
唐長安城的建筑、首先是確定城市的中心,而后考慮向四周擴展、從而推定整個城市的總體范圍,以若干對稱的街坊組成。福州古城也是這樣,中心就是當時的福州軍事、政治機構的所在——大都督府衙門(今鼓屏路與湖東路的交叉處),沿著直線南至鼓樓,其南面為宣政街,其東是東衙(今東牙巷),西是西衙(后來的西牙巷)。而就“三坊七巷”來說,也同樣依據中心布局的原則,即以南后街為中軸、向左右兩側擴展,至今保持不變。
二、 對稱安排原則
唐長安城的總體是中軸對稱布局,即以縱貫全城中心的朱雀街為中軸,左右完全對稱安排。福州古城歷代的中軸線都是古代的宣政街,即后來的南大街,現在的817北路。其道路的格局和街市的安排也是講究對稱的。以南大街為中軸,東西對稱是:東為東街、橫廠巷、花巷、錦(境)巷、織緞巷、津泰路;西為楊橋巷、郎官巷、塔巷、黃巷、安民巷、宮巷、吉庇巷。只可惜宋、明、清三次大火,把東邊的坊巷格局給破壞了。西邊則保留得很完整,就是現今的“三坊七巷”。而再從“三坊七巷”來看,它以南后街為中軸,東巷、西坊原來完全對稱,只是東側的“七巷”從唐末至今始終完整保留,而西側在“三坊”之外,過去還有小花巷、大水流灣、小水流灣和豐井營(通大光里),也同樣是七個坊巷。這個格局的歷史仍可追尋。
三、 方塊居住原則
唐長安城的居住區是按棋盤式營建,外邊圍以方正的城郭,內部由縱橫交錯的街坊分割,成為方形和矩形的方塊,小方塊內又劃成大小院落;再加上封閉式的里坊制,主要街坊建有坊塔,設有坊門,實行夜禁制度,每日早晨開啟坊門,晚間關閉坊門,不許隨便出入,以保證社會安定。同樣的,“三坊七巷”的總體也是棋盤式的,坊巷規整,經緯分明;而且自古以來也都設坊門,有的還設坊塔(如塔巷)。幾十年前還曾加上木柵欄,早晚關啟,嚴于防范。至今各坊巷的門坊也都在;有的小弄還設弄門,如漆店弄,仍管理如初。
說道坊巷的管理制度,不能不提“三坊七巷”的鄉規民約。至今文儒坊東口北墻上還嵌著一方“鄉約碑”。碑立于清光緒七年(1881年),上面刻著:“坊墻之內,不得私行開門,并奉祀神佛、搭蓋遮蔽、寄頓物件,以防疏虞;三社官銜,禁排列木料等物。光緒辛巳年文儒坊公約?!边@是古時“三坊七巷”坊里管理的明證。
四、 市場固定原則
唐長安城在城內朱雀街的兩旁,以四個街坊的位置設置:“東市”和“西市”,商店市場集中,其他街坊沒有商店,沒有購物之處。坊巷封閉,市場敞開,這是一千多年前的狀況。古時“三坊七巷”的市場也同樣集中在南后街,延街市肆,衣食住行,樣樣俱全;而各個坊巷內則只有個別生活日用品的小店。這種市場固定的原則一直延續至今未受破壞。
五、 市民宜居原則
唐長安城大街小巷的布局很有特色,商店、旅館、酒樓都在東、西市,除九條縱貫南北的大街外,里巷都是東西走向的,里巷的南北側營建合院住宅,人們工作、勞動一天,都回到里巷的家中,休閑、聊天,路上行人稀少,生活安祥舒適;沒有市場上的喧嚷聲、車馬聲,也沒有任何吵鬧聲,所以達到了古人所言的“居之安”的效果?!叭黄呦铩蓖瑯邮冀K保持著這種特色。從整體來說,它既靠近省城的行政中心、商貿中心,交通便利;但商店、酒館都布置在縱向的南后街,各個坊巷則都是東西走向的,巷內營建住宅,全是南北向的,庭院深深,冬暖夏涼,坊巷幽雅,環境寬松,鬧中取靜,生活舒適。而且周邊教育、文化發達,人文氛圍濃郁,真可謂理想的安居場所。